中国科学数据共享平台(中国科学数据库)

网友投稿 463 2023-02-22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中国科学数据共享平台,以及中国科学数据库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今天给各位分享中国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中国科学数据库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的重点项目成果

科学数据库及其应用系统 该项目自1987年开始建设中国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在数据资源建设、标准规范建设、系统平台建设上硕果累累。CNIC联合中国科学院内45个研究所中国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已建成专业数据库388个,总数据量达13TB,通过中国科技网向国内外提供科技信息服务。 “科学数据库及其应用系统”项目于1997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已列入中国科学院信息化建设重大专项和国家科学数据共享平台重点项目。
承担中国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的NCFC工程首次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 1990年11月,国家计委批复NCFC立项,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中心承担建设任务。 1993年11月,NCFC主干网网络开通并投入运行。 1994年4月20日,NCFC工程实现了与Internet全功能连接,并投入运行,这是我国最早中国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的国际互联网络。NCFC主干网于1998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199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开通每秒5万亿次深腾6800中国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的远程计算服务 深腾6800于2004年5月18日正式对外提供远程计算服务。
完成了中国国家顶级域名(CN)服务器在国内的设置
完成了中国科学院“百所”联网工程的建设
基于Web的虚拟博物馆群——中国科普博览
开通中国科学院视频会议系统
中国科学院网络(CASNET)升级改造项目
中国科学院邮件系统项目
中-美-俄环球科教网络(GLORIAD)
CNNIC主导制定中国历史上第二个IETF标准
下一代互联网关键技术研发
“科学数据网格”项目
CNNIC在全国重新部署域名顶级节点
互联网地址资源快速增长
CNNIC权威发布系列统计报告
CN域名进入IPv6时代
科学数据库标准规范建设
科学数据库系统平台
科学数据库支撑服务
《中国科学院主页》项目

实施科技强国战略其核心内容是什么?

中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需要正确把握国际政治、经济、技术环境发展趋势,充分认识科学技术发展与产业创新发展、社会服务创新发展和环境创新发展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正确处理科技与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关系,正确处理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的协同关系,正确处理原始创新与系统集成创新的迭代关系,正确处理创新促进发展与科技引领未来的远近互动关系,正确处理创新资源配置中政府引导作用与市场主导作用之间的互补关系,正确处理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系统融合关系,充分把握新一轮技术革命、产业变革和数字转型带来的战略机遇,明确中国特色科技强国建设思路和政策取向。
撰稿丨穆荣平(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党委书记、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理事长);陈凯华(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技术预见专委会副主任)
1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总体思路
世界科技创新强国具有前瞻性基础研究水平高、前沿引领技术创新能力强、带动世界科技发展范围广、引领国家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作用强等特征。近现代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科技强国崛起的历史表明,世界科技强国崛起主要取决于五大关键因素:一是雄厚的经济实力;二是大学教育体制创新;三是科研组织建制化发展;四是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五是唯实求真开放包容制度文化环境。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根据自身竞争力演进需要,先后确立了贸易立国、技术立国、科技创新立国和知识产权立国等国家战略,走出了一条后发国家建设科技强国的道路。总体而言,世界科技强国所经历的从“经济强国”向“创新强国”,再向“科技强国”的梯次跃进,表明经济强国为建设创新强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创新强国为建设科技强国奠定了有效的创新体系与丰富的创新人才基础,科技强国是建设的目标,是经济强国可持续的保障。
中国特色科技强国建设总体思路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国家创新体系与能力建设为主线,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按照经济强国—创新强国—科技强国的梯次建设目标要求,完善创新发展和创新创业制度文化环境,加快布局建设国家实验室系统,优化国家科学研究系统布局,强化国家产业创新系统布局,加快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条件平台,建设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等一批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以及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等一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中西部国家中心城市布局建设一批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带动一批创新型城市群和创新型都市圈的快速发展,打造一批区域创新发展新引擎,支持创新主体全方位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支持区域创新和创业生态系统转型升级,支撑国家科学技术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社会创新发展、环境创新发展,真正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强国之路。
聚焦世界经济强国目标,需要以企业创新能力建设为中心,兼顾大学科研机构创新能力建设。一方面要进一步加速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强化企业为核心的国家创新体系与能力建设,强化企业全球制造和创新合作网络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快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及国家创新型城市(群)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缩小中国学术界与产业界之间创新能力差距,缩小中国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创新能力差距,支撑中国创新驱动转型发展。
聚焦世界创新强国目标,需要以国家实验室体系与能力建设为中心,兼顾国家研究实验体系与能力建设和产业创新体系与能力建设。一方面强化国家实验室体系支撑引领国家经济、社会、环境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独特功能;另一方面加强国家研究实验体系与能力和国家产业创新体系与能力建设,支撑引领产业创新驱动与数字转型,培育源头技术驱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聚焦世界科技强国目标,需要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体系与能力建设为中心,兼顾一流大学和创新型行业龙头企业的合作网络与能力建设。一方面建成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为支撑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集聚和成就一批世界顶尖科学家,缩小“中国学术界与世界主要科技强国学术界”之间创新能力差距;另一方面支持一批世界一流开放型大学和创新型跨国经营企业共建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引领技术创新平台,培养全球优秀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引领全球产业创新发展方向。
2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政策取向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需要从国家创新体系与能力建设出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推进政府科技管理数字转型,着力加快国家研究实验体系建设,着力建设世界一流科教融合大学,着力建设世界一流国立科研机构,着力支持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着力深化科技创新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推进政府科技管理数字转型,提升科技治理能力
推进政府科技管理数字转型,提高国家科技资源整体配置效率和效益, 需要重点加强三个方面工作。一是推进政府宏观科技管理决策过程数字转型。建立国家科技管理决策专家系统和智能化决策辅助系统,动态监测全球科技发展趋势,评价经济、社会和环境创新发展的科技需求,支撑多元创新主体参与政府资助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立项决策。二是推进政府资助项目管理平台数字转型。建立政府资助科技计划(项目)全过程管理数字转型规范,动态监测评价科技活动进展并推动信息有效共享,强化政府多部门协同攻关和系统集成。三是推进科研成果管理模式数字转型。完善科学报告制度,建立数字化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和科技成果社会监督评价机制。
(二)加快国家研究实验体系建设,提升创新创造能力
建设国家研究实验体系,强化科学技术引领未来功能和创新创造能力,需要重点加强三个方面工作。一是以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为物质技术基础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契机,集聚一批世界顶尖科学家,提升大学和科研院所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前沿引领技术原创能力,强化科学技术引领未来功能,引领学科交叉和融合科学发展。二是建设一批国家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强化大学、科研院所和创新型企业优势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三是以国家创新型城市(都市圈)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强化区域(城市)特色优势创新体系建设,支撑区域创新驱动转型发展。
(三)建设世界一流科教融合大学,成就中国科学学派
建设世界一流科教融合大学,培养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成就中国科学学派,需要加强四个方面工作。一是建立研究型大学和一流科研院所科教融合机制,在面向世界科学技术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创新实践中培养高层次人才,在科教融合中强化研究型大学科研功能和一流科研院所的研究生培养功能。二是建立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机制,消除研究生培养学科壁垒,发挥科教融合优势,支持学科交叉、跨界融合,特别注重培养博士研究生创新创造能力和系统集成能力。三是探索符合规律的研究型大学与一流科研院所科教融合的组织模式,支持学术大师思想传承和科研组织文化传承,在若干领域形成中国学派。四是扩大研究型大学和一流研究机构研究生招生自主权,建立招生规模与科研活动规模相匹配的科教融合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资源配置机制。
(四)建设世界一流国立科研机构,培育科技引领能力
建设世界一流国立科研机构,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储备,培育科技引领能力,需要加强三个方面工作。一是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价值导向,明确国立科研机构使命定位,建立国立科研机构动态调整机制,强化国立科研机构在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科学研究中的骨干引领作用。二是改革国立科研机构资助模式,根据使命定位确定经费保障方式,对于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国立科研机构,加大财政经费保障力度;对于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国立科研机构,应该加大重大科研任务的资助保障力度;对于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国立科研机构,应该探索中央、地方政府和企业联合资助模式,以服务企业的收入确定财政支持额度。三是探索国立科研机构国际化发展模式,通过双边或者多边合作机制,建立全球科学技术合作网络,在面对全球重大挑战领域构建全球科技创新命运共同体。
(五)支持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源头创新能力
支持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培育引领产业创新发展方向的世界一流创新型企业,强化企业源头创新能力,需要重点加强四个方面工作。一是以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为抓手,支持企业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及企业海外研发中心,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二是加大企业研发支出加计扣除政策力度,支持企业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引导创新要素加速向企业集聚。三是支持企业主导建立产学研创新联合体,支持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建立联合实验室,开展行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技术标准制定,引领产业创新发展方向。四是支持企业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高市场准入技术标准,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
(六)深化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人才涌现环境
深化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环境和涌现机制, 加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重点加强四个方面工作。一是加强创新创造人才培养,把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创造方法和社会责任等内容贯穿教育全过程,着力培养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创新创造青少年人才。二是调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结构,在创新团队建设过程中,着力发现和支持一批把握科技发展方向能力强的战略科技人才和系统集成能力强的科技领军人才,着力培养和支持一大批专业素养好、学术水平高的顶尖人才。三是推进科技创新人才国际化发展理念,支持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发机构国际化,推进国家科技计划面向全球杰出科技人才设立冠名人才项目,优化国际科技创新人才工作制度和科研环境,既支持中国科技创新人才走出去开展国际合作研究,也创造条件成就全球杰出青年科技人才事业梦想。四是优化科技创新人才职业成长环境,建立科技创新人才价值创造贡献的社会认可机制,形成科技创新人才涌现的制度文化环境。
本文内容来自《2019 国家科技竞争力报告》,经作者同意进行了适当的修改。文章观点不代表主办机构立场。

请问谁是“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http://cdc.cma.gov.cn/”的核心会员,可以帮忙下点气象资料么?

我是学气象的中国科学数据共享平台,我身边没一个是核心会员中国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其实它里面的数据很多都是从美国网站下载后转换而来中国科学数据共享平台,有些甚至原封不动,像TRMM、NCEP的数据,你没必要在它那里下,你应该到国外的网站找,有些数据国内要钱,国外却是免费,没办法,这是特色中国科学数据共享平台!!!

如何申请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数据中心数据?

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数据共享管理暂行条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充分发挥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简称“中心”,下同)所获取或管理的数据作用,有效保护其产权,规范数据管理,并加快我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共享进程,提高科学研究与管理水平,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数据共享管理暂行条例》(简称《条例》,下同)。
第二条 《条例》所称的数据是指“中心”受中国科学院或国家有关部门委托获取、处理和集成的各类相关数据库,不包括原始遥感数据、原始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原始基础地理信息、原始部门观测数据等。数据来源必须符合中国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三条 《条例》所称的数据共享是指依据国家相关政策、法律和标准,实现数据的流通和使用。
第四条 中国科学院内资源环境科学数据的提供者、管理者和院内外所有数据使用者必须遵守本《条例》。
第五条 “中心”管理委员会审议在数据共享和管理过程中的争议事项,授权“中心本部”监督本条例的执行。

第二章 数据的管理
第六条 “中心”按数据共享级别对数据进行分类管理。数据共分4类:
I:可直接共享数据。
Ⅱ:按用户要求加工后的数据。
Ⅲ:不直接提供但可在集中共享环境中使用的数据。
Ⅳ:非共享数据。
第七条 所有数据按保密性质分为公开和涉密两类。涉密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规定进行划分与管理。
第八条 “中心本部”负责数据中心的数据集成管理和共享服务;“分中心”负责各自专题数据和区域数据的集成管理和共享服务。
第九条 “中心”应对数据质量进行检查,符合要求方可入库。
第十条 “中心”提供共享的数据必须经过标准化、规范化处理,并附有元数据和数据字典。
第十一条 “中心”通过网站、媒体等形式及时发布共享数据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数据简介、共享方式、获取途径、使用规定等内容。

第三章 用户的管理
第十二条 用户分级
数据用户类型划分为5级,分别为:
1级——“中心”(包括“中心本部”、“分中心”)挂靠单位;
2级——中国科学院所属其它研究所;
3级——国内科研、教育单位及其它非盈利性机构;
4级——国内其它用户
5级——国际用户
第十三条 针对国际用户的数据共享管理条例另行制定。
第十四条 “中心”通过用户管理信息系统对用户进行管理,包括用户的身份认证、数据申请和使用记录、信息反馈等。
第十五条 用户必须通过注册登记获取唯一的身份认证代码后才能拥有数据使用申请权。注册登记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用户姓名、身份证号码、所在单位名称、联系方式、个人用户/单位用户等。
第十六条 用户申请使用数据时,必须真实填写数据使用申请表、签署数据使用许可合同书。
数据使用申请表由“中心本部”编制,统一发放到“分中心”。申请表内容包含用户名称、身份认证代码、详细数据需求描述、使用目的等。
数据使用许可合同应包括如下条款:
(1) 可使用方式、权限、期限;
(2) 许可使用的报酬、办法;
(3) 许可合同期间新产权的归属;
(4) 违约责任;
(5) 双方认为需要约定的其它内容。
第十七条 各级用户可通过“中心”网站或其他方式提出数据使用申请。区域数据或专题数据的使用可向“分中心”申请。
第十八条 用户可在“中心”网上浏览、查询和下载数据资源,用户网上操作权限在数据使用许可合同中规定。
第十九条 共享数据及用户界定
所有可共享数据对1级、2级用户免费提供,其他用户根据共享级别区别对待,见下表(具体收费标准另定)。
第二十条 数据使用收费分为生产数据的成本费和提供数据共享的服务费。
第二十一条 数据生产成本费和服务费收取办法另行制订。
第二十二条 用户对数据有特殊需求,“中心”可按用户订制要求加工处理,所需费用由双方协商确定。
第二十三条 所有用户对“中心”提供的数据,只享有有限的、不排他的使用权。
第二十四条 用户不得有偿或无偿转让其从“中心”获得的数据,包括用户对这些数据进行了单位换算、介质转换或者量度变换后形成的新数据。
第二十五条 用户不得直接将其从“中心”获得的数据向外分发,或用作向外分发或供外部使用的数据库、产品和服务的一部分,也不得间接用作生成它们的基础。
第二十六条 用户从“中心”获得的数据用途必须与数据使用许可合同中规定的一致,需要改变用途时必须重新申请和签署许可合同。
第二十七条 单位用户从“中心”获得的数据,可以在签订使用许可合同单位的内部分发;可以存放在仅供本单位使用的局域网上;但不得与广域网、互联网相连接。
第二十八条 用户在使用数据产生的一切成果中必须标注数据来源,并应当将该成果提交一份到“中心”存档。
第二十九条 用户发表论文时必须引用数据提供者指定的相关论文,并在中文论文首页的“基金项目”中或在英文论文“Acknowledgment”中说明“数据来源: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免费)提供”。
第三十条 用户有义务及时将数据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反馈到“中心”。
第四章 罚 则
第三十一条 对违反本条例者,“中心”管理委员会可根据情节轻重责令其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停止向其提供数据服务,并向所在单位通报。如有严重违规或违法者,将根据国家相应的法律规定进行追究。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二条 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数据的管理和共享按《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研究网络数据共享和管理条例(暂行)》执行。
第三十三条 “中心本部”和“分中心”依据本条例收取的各种费用由其自主用于运行和发展。
第三十四条 “中心本部”、“分中心”可依据本条例制定实施细则。
第三十五条 本条例由院资环局委托“中心本部”负责解释。
第三十六条 本条例自院资环局批准之日起施行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是几本院校?

目前根据教育部门规定,已经没有明确的本科一批次、二批次概念。成都信息工程大学(Chengdu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位于四川省成都市,简称“成信大”,由中国气象局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建,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四川2011计划”、“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数据中国“百校工程”、四川省“双一流”建设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国际CDIO组织正式成员、中国CDIO工程教育模式试点工作组副组长单位和CDIO工程教育联盟、中国气象人才培养联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创始成员。


                                 

                                 

学校创建于1951年,1956年改制为中央气象局成都气象学校;1978年升格为本科院校——成都气象学院;2000年,更名为成都信息工程学院;2001年,原隶属国家统计局的四川统计学校整体并入;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成为四川省人民政府与中国气象局签约共建学校;2015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2016年,被四川省学位委员会和教育厅列为新增博士学位授予权建设单位。据2020年8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有航空港、龙泉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000余亩。


                                 

师资队伍
据2018年8月成信大官网信息显示,成信大有专任教师1200余人,其中博士420余人,高级职称550余人,有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聘有100余名院士、长江、杰青等高层次专家为我校兼职教授;教师中担任校外兼职博士生导师20余人,比较有影响力的主要学术兼职46项;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省级教学团队。
院系概况
据2018年8月成信大官网信息显示,成信大下设15个二级学院,开办55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
教学建设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借鉴麻省理工学院等美欧大学倡导并实施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和模式,在全校推进以专业建设为主线的教育教学一体化改革,成为全国CDIO工程教育模式试点工作组副组长单位和电气组召集单位、四川省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院校。
据2018年8月成信大官网信息显示,成信大有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国家级卓越计划专业8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8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1个。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 、环境工程、电子商务、旅游管理 [30]  、大气科学、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信息与计算科学、信息安全
国家级特色专业: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大气科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商务、信息与计算科学
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数字媒体技术
国家级卓越计划专业: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自动化、环境工程
学科建设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作为中国两所专门培养中国气象人才的高等院校之一,在大气探测技术与装备、大气科学理论与应用、现代气象服务方面构建了完整的学科体系。
据2018年8月成信大官网信息显示,成信大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四川省重点学科5个、四川省一流学科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6个。
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成信大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软件工程学科获得C+等级。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探测重点开放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四川省重点学科:气象学、信号与信息处理、计算机应用技术、环境科学、基础数学
四川省一流学科:大气科学、网络空间安全
一级学科硕士点: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大气科学、数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应用经济学、网络空间安全、电子科学与技术、统计学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应用统计、会计、汉语国际教育、农业推广、工程、社会工作


                                 

科研平台
据2018年8月成信大官网信息显示,成信大有中国气象局研究机构2个、国家统计局研究机构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科学技术部国家遥感中心四川分部1个、国家人口与健康科学数据共享平台1个、四川省重点实验室2个、四川省工程实验室1个、四川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四川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四川省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际联合研究平台3个。
馆藏资源
截至2017年12月,成信大图书馆有纸质文献178万余册,生均78册,常年订购的中外文纸本期刊800余种;拥有SCI、EV、IEL、ACM、CNKI等中外文二次文献检索、全文数据库等共47个数字文献资源库,其中有85.38万余册电子图书;同时,还自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位论文数据库等特色资源库;已基本形成以工、理、管、经、文等学科文献资源为主,并兼顾其它学科的馆藏体系,其中大气科学类文献资料的特色更加突出,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大气科学类文献信息中心。
合作交流
据2018年8月成信大官网信息显示,成信大先后与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的40余所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包括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加州大学、英国哥伦比亚大学)签署合作协议,与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等中国国外知名高校合作建立国际联合实验室(联合研究院),在教学、科研以及人才培养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历年就业率:
1、2018届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本科就业率为94.66%,硕士就业率为97.99%。
2、2019届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本科就业率为91.64%,硕士就业率为99.43%。
3、2020届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本科就业率为83.99%,硕士就业率为91.99%。
4、2021届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本科就业率为85.74%,硕士就业率为95.53%。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招聘条件: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遵纪守法,品行端正,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事业心和责任感强;符合本公告“一览表”所列招聘岗位需要的其它条件及资格要求。若是委培、定向毕业生,须征得原委培、定向单位同意等等。    

关于中国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和中国科学数据库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中国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中国科学数据库、中国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络用户投稿,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或描述失实的内容,请联系我们jiasou666@gmail.com 处理,核实后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删除侵权内容。

上一篇:有没有大数据开发项目平台(大数据开发大数据)
下一篇:什么是银行卡类型(银行卡类型怎么写)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