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CI9656和MAXII EPM1270实现数据接收卡的应用方案

网友投稿 355 2022-11-25

基于PCI9656和MAXII EPM1270实现数据接收卡的应用方案

1 PCI 9656功能简述

2 Direct Slave模式。用于PCI(CompactPCI)到局部总线的数据传输,16 QWords(128byte)和32 QWords(256byte)的FIFO各应用于数据的读、写通道。

3 DMA模式。PCI 9656提供了两条DMA通道(Channel 0、Channel 1),使用了两独立的32 QWords(256byte)双向FIFO。两条DMA通道可同时传输数据,通过PCI 9656的MARBR寄存器可配置其优先级关系。PCI 9656的DMA方式有常规的块模式(Block mode)和集散模式(Scatter/Gather mode),而且支持以DREQ#、DASK#信号请求、应答的命令模式(Demand mode),可应用于通信领域中的实时数据传输。

在局部总线端,PCI 9656简化了数据的传输控制逻辑,与ISA总线类似,方便了传输控制的设计实现。PCI 9656的局部总线有三种应用模式,可以适用不同的嵌入式处理器。

1 M模式。支持Motorola 32bit的处理器,提供了可与MPC850、MPC860 PowerQCICC 直接相连的接口。

2 C模式。适合大多数处理器的通用模式,在设计中多采用此模式。

3 J模式。与C模式类似,但其地址线与数据线复用。

2 数据接收卡设计

PCI 9656片内资源丰富,功能多样,采用PCI 9656为接口芯片,可方便地进行PCI(Compact)适配器的设计。而在PCI 9656的局部总线端,往往不需要实现其全部逻辑功能,可依据需要选取配置,更进一步简化设计。

2.1 PCI9656的设计应用

在CompactPCI端,PCI 9656提供了66MHz、64bit总线应用所需信号,可依据CompactPCI规范连接,通过简单的外部电路,可实现Hot Swa p功能。

LD[31:0],32bits数据信号。

Blast#,突发传输的结束标志。

LW/R#,写/读信号。

Ready#,从设备操作完成信号,信号有效标志从设备正常。

EOT#,数据传输异常中止信号,用于FIFO溢出或空时中断数据传输。

Lint#,中断信号输入,用于引起CompactPCI总线端的中断。

LRST#,局部总线端重置。

信号经简化后,在正常的读写操作中,只需要处理ADS#、Blast#、LW/R#、Wait#、Ready#与数据的逻辑关系,Single cycle可认为是Continuous burst的特例,从而将两种模式下的逻辑时序统一处理。正常操作中,ADS#、Blast#、Wait#、Ready#需满足的逻辑关系如图2所示:

实现上述的数据传输逻辑,再加上适当的异常情况和测试转换控制,便可设计CPLD的逻辑控制模块。

2.2 MAXII EPM1270应用

MAXII系列是Altera公司的新型架构CPLD,与传统架构的CPLD相比,MAXII的功耗和成本大幅降低,资源密度和性能却显著提升,非常适用于接口间的控制协议转换。设计中采用了MAXII的EPM1270型号CPLD,其设计结构如图3所示。MAXII EPM1270内部主要分为逻辑控制、测试、FIFO三个模块:

1 FIFO采用Altera提供的IP核实现,容量可根据资源利用情况调节,使用FWFT(First Word Follow Through)模式,为CPLD提供与外部FIFO简便的接口。

2 测试模块产生测试数据,控制数据通道在真实数据源与测试数据源间切换,在测试接收卡时使用。

3 逻辑控制模块内有异常和测试控制、状态转换控制两部分,通过一个8bit寄存器进行通信。(1)寄存器控制CPLD的测试模块、状态选择,同时记录FIFO的状态变化。(2)异常和测试控制部分依据状态寄存器内容控制测试模块,监测FIFO的溢出、半满、空等状态,产生Lint#信号或通过控制寄存器传递到状态转换控制部分,使之有效EOT#,中断数据传输。(3)状态转换控制部分执行局部总线的数据读写逻辑,建立了四个状态:S0,空闲状态;S1,数据读状态;S2,寄存器读状态;S3,命令写状态。S0状态下根据LW/R#信号和寄存器内容确定向S1、S2、S3状态的转换。S1状态下读取FIFO数据,根据FIFO状态产生异常中止信号EOT#。S2状态下 读取8bit寄存器内容。S3状态下向8bit寄存器写入命令码来改写和重置其相关比特位,从而控制CPLD的测试模块,切换S1、S2状态,清空FIFO。

通过上述设计模块,MAXII CPLD便可在PCI 9656与IDT 72T36135M之间建立一个简捷的数据传输通道。

3 结束语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络用户投稿,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或描述失实的内容,请联系我们jiasou666@gmail.com 处理,核实后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删除侵权内容。

上一篇:Hadoop No FileSystem for scheme "hdfs" 客户端环境变量配置
下一篇:案例分享:如何通过数据分析进行活动效果评估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