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片机串行通信的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解析

网友投稿 326 2022-11-15

单片机串行通信的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解析

1.方式O

2.方式1

串行工作方式,RxD接收,TxD发送,每帧信息为10位,包括1位起始位、8位数据位和1位停止位,其收/发的波特率为:

3.方式2

串行工作方式,每帧11位数据,包括1位起始位、8位数据位、1位可编程位、1位停止位,发送时可编程位应根据需要设定为O或1。其收/发的波特率为:

当SMOD=1时,可得最大波特率为fosc/32;当SMOD-0时,可得最小波特率为fosc/64。

4.方式3

串行通信方式,发送格式同方式2,收/发波特率同方式1,即这种方式所能得到的最大波特率为fosc/192,最小波特率为ose/98 304。

比较3种串行工作方式可知,方式2的波特率最高。对于51单片机,当选fosc=12 MHz(51单片机最高晶振)时,可得

二、组成框图

1.信号的表示

(1)1的表示

(2)0的表示

用一个周期的矩形波表示0,矩形波的周期为振荡周期的32或64倍。当TxD输出0时,通过收/发电路后,在串行总线上出现一个周期的矩形波。该信号通过接收器收/发电路转换后,在RxD端又变为0。

2.收/发电路的组成框图

三、工作原理

1.信号输出

当TxD为1时,A,B两线信号为0,C线信号为1,三态门关闭,输出高阻信号;当TxD为0时,C线为0,三态门打开,A线由0变1,A’输出高电平,B线保持为0,B’输出低电平。持续32或16个振荡周期后,电路状态改变,A线由1变O,B线由0变1,C线继续为0,A’输出低电平,B,输出高电平。经过32或16个振荡周期后,0发送完毕,电路恢复原态,通过耦合变压器,在串行总线上有一个矩形波出现。

2.信号输入

串行总线上的信号经耦合变压器,送到接收器的差动输入电路。

当总线上出现矩形波信号时,若前半周T+为高电平,后半周T+为低电平,则:

①前半周

T+=1,T-=O

经A1差动放大后,其输出为低电平。经过A2和A3后,A2的输出保持为0;而A3的输出则由O变1。这两个信号都送至控制电路,并使RxD由1变O,同时开始定时。

②后半周

T+ =0.T_=1

经Ai后,A1输出变为高电平,再经A2和A3的比较,A2的输出由0变1,A3则输出O,再经控制电路后,维持RxD为0这一状态,直到定时时间或输入信号改变。

控制电路保证只有E线先由O变1,接着F线由0变1时,RxD才会由1变O,并持续32/64个振荡周期,否则RxD保持为1。

3.可靠性措施

(1)本装置输出时

收/发电路的输入端与输出端连在一起,因此当本装置输出时,输入端同样也有响应。为便于区分输入端的信号是来自装置自身还是来自总线,输出信号经变压器倒相后输出。这样外来信号就与内部信号有180。的相位差,而接收装置只对其中一种信号有响应,因而输入电路只对来自总线的信号作出响应。

(2)干扰信号引入时

当干扰信号经过总线串入时,运放A1,A2和A3的输出端也要改变,但干扰信号一般都是不规则信号,不会与本装置输入电路要求的矩形波信号完全一样。所以,尽管输入电路有输出,但不会引起控制电路的状态发生变化,也就不会影响RxD的状态。

本例介绍的串行通信装置,组成简单,成本低,操作方便,只需两根线就可在两个设备之间交换信息;利用高阻差分电路作输入端,只要两根线上有信号差,输出就有变化,可在1 200 m范围内以187.5 Kb/s的速率可靠地传输信息;对传输线的要求低,普通双绞线就可连接两个设备,不需要屏蔽电缆,对导线无特殊要求,当传输距离较远时,可以大大降低系统的成本;采用独特的信号传输方式和结构,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利用本装置不影响单片机串口的操作方式。因此,本装置是实现单片机之间高速度、远距离串行通信的一种比较理想的装置。若给PC机配上这类装置,还可实现PC机与单片机之间的高速度、远距离串行通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络用户投稿,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或描述失实的内容,请联系我们jiasou666@gmail.com 处理,核实后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删除侵权内容。

上一篇:Hive启动后show tables报错:Unable to instantiate org.apache.hadoop.hive.ql.metadata.Sess
下一篇:Python和java 如何相互调用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