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怎么拦截某个对象
299
2022-11-11
什么是物联网时代的操作系统
在文中你将看到:
1、什么是“解耦”思维?为什么说操作系统或者物联网平台是解耦思维的集大成者?
2、什么是物联网的操作系统?
3、解耦之后,物联网硬件能否实现“公板公模”?
退一步海阔天空
人们常说物联网赚不了快钱,因为物联网涉及到IT(信息技术)、CT(通信技术)和OT(运营技术)多个领域的有机交融,时间和积累的深度难有超车捷径。
因此谈到物联网,往往与之相关的形容词是“碎片化”和“术业有专攻”。无论是底层的连接还是上层的应用服务,都特别强调专业化,但他们又扎根于不同的专业,即便是一家企业对物联网实施全面布局,也会将任务分派给OT、CT、IT等不同团队。
如何将他们拼接起来,让他们彼此融合?正如文初所讲,退一步海阔天空,先让他们彼此拆解和分离,做到资源和协作的最大化分离,即——“解耦”。
众所周知,以安卓为代表的操作系统,通过虚拟抽象层实现了硬件和软件的分离和解耦,即所有的软件和应用开发者只需根据操作系统提供的编程接口,开发出的应用软件就可以运行在所有基于该操作系统的设备上,而无需考虑设备中各类硬件配置。
这里所说的“解耦”,其实是在硬件抽象基础上的标准化,不是软件与硬件工程师之间不沟通、不交流了,而是因为他们彼此已经沟通充分,定义好了彼此之间的沟通边界和交互平面,形成共识。而这种共识已经固化成为标准和习惯,所以不需要再重复沟通。
如果我们能够参照这种思路,做到从现在的做OT的人不用管IT,但是做IT的人必须看OT,转变为做IT的人不用看OT了,那么就实现了IT与OT层面的解耦,从而创造了IT与OT融合的第一个必要条件。
物联网平台工业物联网
当然,在物联网通过虚拟化进行“解耦”的过程中面临重大挑战,因为物联网不仅涉及上述IT、OT、CT不同领域,还涉及云、边、端多个层级。安卓操作系统中的“硬件虚拟抽象层”在手机中只涉及一层,而要实现物联网中“物理世界的抽象层”,则要复杂得多。这点我们在本文的第②部分再进行详细论述。
操作系统的“解耦”思维体现在物联网时代便是物联网平台,物联网中的操作系统就是平台。未来将有数万亿的联网设备,网络经济规律将发挥重要作用,尽最大努力获取更多的联网设备支持是操作系统或者物联网平台推广的关键。
谁的解耦更彻底,谁的使用更便捷,谁的生态更丰富,谁便最有机会触发平台、工程师与用户之间的“正反馈”。操作系统或者物联网平台应用更顺手,工程师们就会更愿意使用,让平台上的应用更加丰富,从而吸引更多的用户使用,在正反馈的激励下,围绕平台的生态圈自然越来越大。以此往复,良性循环。
物理世界的抽象层
操作系统并不是科技领域的独创,人类自古以来就建立了自己的操作系统,并且随着技术的进步,操作系统的含义也在不断演进。
什么是人类的操作系统?是法律、是规则、是宗教。这些操作系统中的指令通过人与人之间组成的社会关系,层层分发,层层下达。
什么是PC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操作系统?是Windows、是Linux、是安卓、是iOS。这些操作系统调度的是PC或者手机中的计算和存储资源。
物联网的操作系统调度“物体”本身,因此它很可能将融合人类操作系统与PC时代操作系统的两种形态,物联网操作系统对“物体”的调度过程通过层层分发、层层下达,通过调度云、边、端,不同层级中不同设备的计算资源而实现。
因此,物联网中的操作系统涉及到芯片层、终端层、边缘层、云端层等多个层面。单一层次的物联网操作系统与安卓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地位和作用类似,实现了应用软件与智能终端硬件的解耦。就像在安卓的生态环境中,开发者基本不用考虑智能终端的物理硬件配置,只需根据安卓的编程接口编写应用程序,就可以运行在所有基于安卓的智能终端上一样,物联网操作系统的作用也是如此。
上述提到的几种嵌入式操作系统,AliOS Things、Lite OS、FreeRTOS…是物理硬件到数字世界的第一道转换,它们是边缘侧的“解耦思维”承载体,其上还要经过多道转换,才完成了物理世界到数字世界的整个镜像,也才能构成完整的物联网操作系统。
因为PC和智能手机多为标准化的硬件配置,其操作系统标准化和批量复制难度不大,而物联网设备多样化和碎片化的特征,硬件资源常被约束在不同且不相通的多重环境中,对单个层面操作系统的伸缩性和灵活性提出了极高要求。
物联网平台工业物联网
例如对于应用场景丰富的智能手表和仅需具备简单通讯、调度功能的计量终端,其操作系统量级应该差别很大,可能是从几KB到几十MB之间无规律伸缩。
目前多种物联网操作系统并存,同一层面中的操作系统由于演进路径不同,造成较大差异。
因此在物联网的环境下,尤其需要操作系统屏蔽物联网底层硬件碎片化差异,提供统一的编程接口,降低物联网应用开发的门槛、成本和时间。为了应对严重的碎片化现状,采用“分而治之”的方法论,通过操作系统触发的软硬件分离与解耦可能将在众多应用场景中显现价值——更易复制,从而加快规模化进程。
“公板公模”能否成真?
操作系统通过将软硬件解耦,完成的重大使命是令硬件开发厂商可以降低底层投入,实现产品的网络化和智能化并快速量产。
操作系统作为软硬件之间的解耦平面和接口,使得硬件标准化,通过软件实现个性化定制的行为变得可行。操作系统的另外一个价值,是能够最大程度的实现硬件的通用和软件的复用,提升定制化软件的开发效率,降低复用成本、激活复用情景。
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设备的大规模联网很难实现。
物联网本身是“系统的系统”,势必涉及到产品与系统之间“车同轨、书同文”的工作,涉及到大量的“解耦”工作,通过不同层面的操作系统,将硬件相对标准化,更多定制化功能通过软件实现。
回顾PC和手机的发展历程,都会看到硬件标准化,更多功能由软件定义的发展历程。
智能手机的硬件通用化,软件定制化特征则更为明显。当年苹果一款手机便击败了诺基亚拥有的众多型号,因为苹果率先从战略上认识到了在移动互联网阶段,硬件的标准化趋势、操作系统的重要性,以及手机应用程序的作用。就这样手机进入了硬件高度一致化,通过应用商店中种类繁多的各种软件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新阶段。
在物联网领域,通过少数几种公板公模,实现硬件标准化的做法,是否能够成真呢?
至于其它领域,让我们等待时间去验证。
本文小结:
这里所说的“解耦”,其实是在硬件抽象基础上的标准化,不是软件与硬件工程师之间、IT与OT工程师之间不沟通、不交流了,而是因为他们彼此已经沟通充分,定义好了彼此之间的沟通边界和交互平面,形成共识。
物联网的操作系统调度“物体”本身,而这种调度过程通过层层分发、层层下达,通过调度云、边、端,不同层级中不同设备的计算资源而实现。
很多企业已经看到了物联网领域公板公模的趋势,朝着同样的方向在努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络用户投稿,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或描述失实的内容,请联系我们jiasou666@gmail.com 处理,核实后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删除侵权内容。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