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8s Service定义

网友投稿 230 2022-10-23

k8s Service定义

Service的概念

kubernetes Service定义了一种抽象:一个pod的逻辑分组,一种可以访问他们的策略   --通常称为微服务。这一组pod能够被Service访问到,通常是通过Label Selector(标签选择器)

举个例子:比如架构如nginx+php,当创建一个nginx-deployment,会生成3个php容器,当其中一个容器崩溃deployment会删除并重新创建一个,如果这时ip变化了,nginx的upstaream的ip就需要更新,当然用脚本也可以实现,k8s也提供了可以解决此类问题,那就是Service。Service在pod之上,pod的信息更新的话会同步到service,然后service再将更新信息同步给nginx

​Service只能提供4层负载均衡能力,而没有7层功能,所以也就是只能基于ip和port来转发

Service在k8s中有以下四种类型:

ClusterIp:默认类型,自动分配一个仅Cluster内部可以访问的虚拟IP

NodePort:在ClusterIp基础上为Service在每台机器上绑定一个端口,这样就可以通过:NodePort来访问该服务

LoadBalancer:在NodePort的基础上,借助cloud provider创建一个外部负载均衡器,并将请求转发到:NodePort

ExternalName:把集群外部的服务引入到集群内部来,在集群内部直接使用。没有任何类型代理被创建,这只有k8s1.7或更高版本kube-dns才支持(例如:集群内部新建一个针对访问外部的svc,如果外部的ip地址更新的话只需要更新svc即可)

VIP和Service代理

在k8s集群中,每个node运行一个kube-proxy集成。kube-proxy负责为Service实现了一种VIP的形式,而不是ExternalName的形式。在k8s1.0笨笨,代理完全在userspace,在k8sv1.1版本,新增了iptables代理,但并不是默认的运行模式。从k8sv1.2起默认就是iptables代理。在k8sv1.8.0添加了ipvs代理

在k8s1.14版本开始默认使用ipvs代理

在k8s1.0版本,Service是4层(TCP/UDP over IP)概念。在k8s1.1版本新增了ingress API(beta版),用来表示7层(DNS?(主要dns存在缓存)

代理模式的分类:

1、userspace代理模式

clientpod如果想要访问serverpod的话,首先clientpod先访问到iptables,然后iptables访问kube-proxy,再到serverpod1。(kube-proxy,kube-apiserver压力较大)

2、iptables代理模式

clientpod会通过iptables然后再到serverpod1,不需要再到kube-proxy

3、ipvs代理模式

和上图一样将iptables改成了ipvs

这种模式,kube-proxy会监视kubernetes Service对象和endpoints,调用netlink接口以相应的创建ipvs规则并定期与kubernetes Service对象和endpoints同步ipvs规则,则以确保ipvs状态与期望一致。访问服务时,流量将被重定向到其中一个后端Pod

与iptables类似,ipvs于netfilter的hook功能,但使用哈希表作为底层数据结构并在内核空间中工作。这意味着ipvs可以更快的重定向流量,并且在同步代理时具有更好的性能。此外ipvs为负载均衡算法提供了更多选项,例如:

rr:轮询调度

lc:最小连接数

dh:目标哈希

sh:源哈希

sed:最短期望延迟

nq:不排队调度

<!--注意:ipvs模式必须要安装ipvs内核模块,如果未安装kube-proxy将会以iptables代理模式>

主要需要以下几个组件的协同工作:

apiserver用户通过kubectl命令向apiserver发送创建service的命令,apiserver接收到请求后将数据存储到etcd中。然后kube-proxy监控采集etcd的数据信息写到ipvs或iptables中。iptables或ipvs使用nat等技术将vip的流量转至endpoint中

Headless Service

有时不需要或不想要负载均衡,以及单独的Service IP。遇到这种情况,可以通过指定Cluster IP(spec.clusterIP)的值为None来创建Headless Service。这类Service并不会分配ClusterIP,kube-proxy不会处理他们,而且平台也不会为他们进行负载均衡和路由

解决hostname和podname,可以通过访问域名

NodePort

nodePort的原理在于node上开了一个端口,将向该端口的流量导入到kube-proxy,然后由kube-proxy进一步给到对应的pod

LoadBalancer

loadBalancer和nodeport其实是同一种方式。区别在于loadbalancer比nodeport多了一步,就是可以调用cloudprovider去创建LB来向节点导流

ExternalName

这种类型的service通过返回cname和它的值,可以将服务映射到externalname字段的内容(例如:hub.harbor.com)。externalname Service是Service的特例,它没有selector,也没有定义任何的端口和endpoint,相反的,对于运行在集群外部的服务,它通过返回该外部服务的别名这种方式来提供服务

当查询主机my-service.default.svc.cluster.local(SVC_NAME.NAMESPACE.svc.cluster.local)时,集群的DNS服务将返回一个值my.database.example.com的CNAME记录。访问这个服务的工作方式和其他的相同,唯一不同的是重定向发生在DNS层,而且不会进行代理或转发

Service Ingress(7层)

Store以一种协程的pod方式和apiserver建立连接监听状态,如果发生一些写入会写进循环队列updateChannel,NginxController会去监听updateChannel里的事件,发生一个事件会写进同步队列syncQueue,等待被协程去更改配置文件。有一些事件也会直接通过Store到协程,这时协程会有个判断是否需要后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络用户投稿,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或描述失实的内容,请联系我们jiasou666@gmail.com 处理,核实后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删除侵权内容。

上一篇:HttpClient连接池及重试机制解析
下一篇:如何使用Docker容器中的TensorFlow目标检测API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