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ql连接测试不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236
2022-09-26
《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学习笔记(part2)--自我心理学
笔记
弗洛伊德在 1923年引入的结构模型,描述了更为复杂的心理世界,容纳着三个内部成分——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争斗。按照这一模型,神经症是根本上敌对的三个部分之间无意识地做出的妥协形式:本我,迫使要满足幼年的愿望;超我,奋力防止这种被道德禁止的满足;而自我,则在本我、超我的要求和外部世界之间斡旋调停。自我显露出对本我的一些同情,借此发展出一种策略,允许一定程度的本能满足,但这种满足由复杂而聪明的防御系统所引导。自我伪装本我冲动的外表,这样既能防止社会责难,也能维持对冲动的审慎调控。安娜·弗洛伊德对自我的探索是跟随其防御活动,从特定的、限制的、清晰可辨的症状到它浇铸的整个人格;某人人格功能基本类型可能根植于防御过程。安娜·弗洛伊德开始认为,如果这些无意识的防御过程没有被毅然公开,将严重削弱精神分析的治疗效果。仅仅把本我冲动带入意识,就像leng|战仅仅营救了少量东柏林市民,而没有解决柏林|qiang继续存在的问题一样,错综复杂的安全系统仍然存在。病人可能好像是在“自由地”讲述,但是无意识防御的影响像本能压力一样强有力地塑造着言语表达。安娜·弗洛伊德把正确的分析态度定义为“中立”,从而将分析的关注点从对本我衍生物的追逐,重新定位于在神经症性结构的所有三个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进行公平的摆动。安娜·弗洛伊德阐明,源于外部世界的不快也会在行动中导致像否认这样的防御机制。她还观察到,这种防御常常让人联想到严重的心理病理现象,但她与儿童的工作证明,这种类型的防御操作是正常的早期发展性表现。儿童在整体现实检验未受损害时,也习惯性地通过否认事实存在简单地“去除不受欢迎的真相”。她的工作表明,否认的使用像投射和内摄一样,对于成人是错乱的信号,但其实植根于童年的早期发展阶段。让我们对比安吉拉与克里斯的科学家病人的临床形象。从结构模型的观点来看,神经症是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心理结构达成的长期妥协。分析过程被假想成把这三方元首邀请到谈判桌前,通过保持各方当事者的利益平衡(安娜·弗洛伊德提出的“中立”),分析师能帮助病人在竞争性要求中达成一种更为可用的解决方案。哈特曼的贡献拓宽了精神分析的关注视野,从心理病理到人类普遍发展,从一种孤立的、自成一体的治疗方法,变成通行于多学科间的一种思维方法。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认为幼儿最初从根本上是自我关注的,全神贯注于内部的张力和感觉,而并不指向外部现实。幼儿只是慢慢开始意识到,寻求快感的白日梦幻想并不能消除阵阵袭来的饥饿。他不得不懊恼地处理弗洛伊德所说的“现实的砖墙”,强制自己适应。就像拍击新生儿背部能使他开始呼吸一样,外部世界的苛刻迫使幼儿最终意识到外部现实的存在。弗洛伊德认为这种不愉快的遭遇,使得有目的的行动和更高级的思想最终得以发展。幼儿不得不进行思考,做出实际回应,以避免增加本能压力。哈特曼强调的概念是,通过适者生存的过程,动物被打造成高度适应自身的环境,所以“有机体和环境之间”应该存在一种持续的“交互关系”哈特曼推论说,如果人类像所有有机体一样,从根本上被设计为与环境相适应,那么这种适应就不止限于生理方面,也将包括心理自体。反过来说,通过这种设计,自然环境也必然特别适合于人类的心理存在。弗洛伊德也曾力求解决同样的问题,只不过是用了另外一套术语。他希望动机理论也能解释他所深爱的高级文化追求(如文学和艺术),而前者把一切意图的本质都视为xing|和攻击。弗洛伊德的解决方式是引入升华( sublimation)的概念,这是一个准防御过程,把xing|冲动的力量套上了缰绳,引导它成为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活动。斯皮茨( 1887— 1974)研究了一出生就遭遗弃的婴儿,在育婴堂中,他们的生理需求能够得到充分满足,但任何可持续的养育性互动都被剥夺。他们无一例外变得抑郁、孤僻、体弱多病。如果情绪上的饥饿持续超过三个月,眼睛协同能力就会衰退,出现发动迟滞。幼儿会变得愈发无精打采,终日安静地躺在婴儿床里。满两周岁前,三分之一的孩子会死亡。而那些幸存者活到四岁时,几乎还都不能坐、立、行、言。然而,如果母亲在最初的三个月回来的话,这种退化会自行反转。当弗洛伊德宣称剥夺是自我发展的一种刺激、迫使儿童发生朝向现实的关键转变时,斯皮茨关于“成长失败”的儿童研究生动地反映出,如果缺乏与有爱心的养育者的接触,“现实的砖墙”是致命的。弗洛伊德引入了客体这一术语来指代本能冲动的目标,通过它,本能的张力得以释放。客体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无生命的。例如,对于恋|物|pi来说,鞋子就是力比多客体,因为它提供了表达xing|冲动的机会。在这种理论图式下,力比多客体本身并没有内在价值。弗洛伊德并没有假设与他人的力比多联结是在寻求自身利益。想想他提出的认同过程,通过认同,儿童让某人或某人的一个方面成为自己的一部分。儿童变得与父母很相似,而这一认同过程大大促进了儿童学会在他所在的世界和文化中生存的能力。但是为何要发生认同、它又是如何发生的呢?如同弗洛伊德众多的发展性解释,认同过程在性质上没有被界定为基本的心理动机,而是一种防御性动机,试图缓和丧失所带来的挫败体验。因为母亲不可能成为xing|伴|侣,所以五岁的孩子与父亲的道德准则进行认同,作为对俄狄浦斯挫败的反应。当客体丧失或因为冲突而不能获得客体时,满足就被阻断,客体将被内化以维持幻想的满足。在弗洛伊德看来,与客体的认同是次选的解决方案,是当本能满足不能实现时勉强接受的补偿。弗洛伊德对分析性治疗过程的设想是,病人将无意识的力比多渴望转移到分析师身上。他认为精神病人的力比多是一种继发的撤退,退回到其最原始的状态——自我封闭的自恋状态,完全与外部客体分离,甚至与对童年客体的记忆或无意识渴望相分离。因此,弗洛伊德认为精神病人没有什么可以移情到分析师身上,治疗过程中显示不出要从他人那里获得满足的无意识渴望,因为所有能量都被限制在自恋性的自我关注中。洛伊德对于人类本能天性的看法从 1919年开始变得更加悲观,此时他得出的结论是,攻击性是与力比多同等重要的另外一种本能驱力。在弗洛伊德的阐释中,力比多最初(自恋地)指向内部,然后才转向外部客体。他同样也使用这种模板来理解攻击驱力。所以他提出,攻击最初也指向内部,源自si|本能。婴儿在生命之初既有指向自身的爱,也有指向自身的破坏性。这个修正版的弗洛伊德式婴儿,现在被注入了xing和攻击的能量,常常处于一种增强的张力状态中,为力比多或攻击性的感觉所刺激,难以区分被唤起的快乐与痛苦。雅各布森认为,力比多所激发的合并愿望毕生都具有令人高度满足的力量。在所有心理发展阶段,合并的幻想都会被唤起,尽管自我界限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个体对此的主观体验。在生命的晚些时候,正常的话,因为自体与他人之间已经划清界限,融合幻想是能够带来最深层满足的来源之一。然而,对于刚刚开始定义自体,或者是对于自我界限不够清晰的人来说,融合幻想是危险而致命的,是拉向心理瓦解的强大退行性力量。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络用户投稿,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或描述失实的内容,请联系我们jiasou666@gmail.com 处理,核实后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删除侵权内容。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